政治教学论文
奉贤中学
何鸿斌
二期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所谓“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主动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获取、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它大致由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得出验证结论——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组成。
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培养,旨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弊端。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是一种相对比较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但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强调书本知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认识、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只感受到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而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体验了“感受——探究——创造”的乐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探索,有别于以往政治课教学中“接受——记忆——再现”的模式。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一、强化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乃至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直接影响。现在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就应该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
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沿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很少有学生的感悟、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过程,这样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要突破这种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调动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此导致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发生。这种心理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只要老师提问,一个个都怕老师“请到”自己。因而要想使学生大胆质疑,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和交流的关系,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者和探索者,课堂是一种能使学生友好、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获取新知识和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加学习,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质疑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培养其质疑的习惯。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生活热点、社会焦点,教师要因势利导,不能一味回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参与热情。质疑是创造的起点,学贵质疑,学问不仅在于学更贵在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不论是否有价值,在短暂的时间交给学生许多问题,实质上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问题强加给学生,应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具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模式,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设“疑”
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第二课“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应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听到遇到的消费争议,诱导学生思考和质疑,“为什么在经济生活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屡屡发生?”、“假如你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之后会怎么应对?”,“你会不会为了一件比较便宜的商品,费尽气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什么?”,生活是最丰富而真实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简单易行,同时这种形式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教材知识布“疑”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有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或在教学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因而实现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讲理论,触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其探究欲望。如在讲授到高三哲学常识前言《生活处处有哲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哲理,教师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两位中学生的小论文、人生哲理枕边书、以及成语和典故等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不是很抽象、学哲学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生活的真谛并品味丰富多彩的人生。
3、结合时政热点激“疑”
思想政治课具有涉及面广和时代感强的特点,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乃至理科类的各门学科都有涵盖,而且同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也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求教材更贴近生活及热点问题,增强可信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探究艺术和因势利导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资本主义的民主”,联系美国总统大选;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白“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联系伊拉克战争。把理论教学与时政“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时政性增强,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上一篇文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审美化初探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2006-7-24]
- 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学初探 [2007-12-17]
- 自学辅导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2005-12-26]
- 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小议 [2008-7-23 16:46:26]
- 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2006-7-3]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005-12-28]
- 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06-1-2]
- 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2008-1-25]
- 浅谈“主体式”教学模式在美术课中的运用 [2006-1-1]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005-11-30 11: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