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体育教学论文>> 正文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08-4-11 发布人:lwcool 作者:陈瑜 人气:
[打印] [评论]

                                                        西门小学   

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80年代提出了所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乃至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广泛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到指导思想。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在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针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德纳根据研究认为,人脑至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目前可以确证的智力由其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他认为,这八种智力也并非一成不变,个体身上也可能存在着其他智力。其实重要的不是八种、九种甚至十种智力,而是一种多维度的分析智力问题的方法。

第二、这八种智力是相互联系、而且通常是一个主要或次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这八种智力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例如,人际关系强的人喜欢群体活动,善于交际、相处和交流、对于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或组织比赛、担任裁判等工作有较好的优势。人体获取信息时可能主要是用一种智力,但正如“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做每一件事时,其他智力都要共同参与。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在任何一项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但能够看见运动员们身体方面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情感方面的称着、坚韧、耐心,我们常常还能看到他们的聪明、机智。一名优秀的运动通过体育训练其智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与同等的对手比赛时只能往往决定着胜利的天平。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出现了多种教学思想相互交融、并存的局面。这种只强调了某种方面的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单一,不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生智能的发展也不全面。多元智能认为,没有一套教学方法可以一成不变,更不会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教师必须不断变换教学策略,进行多样化教学,以配合学生智能的分布。

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方向。它可以帮助老师审视自己的智能结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使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尽量弥补不发达的智能。比如空间智能较不发达,上课时场地的设计、布置欠妥、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而人际智能发达的老师,则可能是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好的与学生沟通。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运用

1、人际智能

对学生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时,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那些学生通过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在各个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我们必须强调教师在评估师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尽可能敏锐地、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并会运用促进学生战士多元智能的各种手段、方法。又如,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人际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编一些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游戏。“自助学练”教学法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合作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

     2、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

毫无疑问,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在体育课中占首位。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空间使得空间智能与身体——运动只能在体育教学中同步发展。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对各种感觉进行刺激,使人的感觉和知觉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这两种智能。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发展这两种智能一定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小学教学多样性原则,达到刺激各种感官的作用;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重视教学内容的单元性、连续性,达到持续并逐渐加深刺激感官的作用。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的发展不利的情况:(1)忽视了体育教材中发展各种感觉、知觉的辅助的联系和辅助性小游戏。如果在小学低年级多进行各种抛接秋以及传接地滚球的练习,有助于初步培养小学生对球的空间和运动知觉。这样可以避免在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阶段学习各种球类教材的技术时,由于对球的空间位置、运动路线和速度判断不准造成的学习困难。(2)忽视了“手把手”的教。我们往往在教法上偏重于通过刺激组成运动知觉、听觉来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而忽略了触觉性运动智能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肌体的本位感觉发展还不完善,学习一些动作只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模仿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3)弱化了“身体练习”这一体育教学形式。有些课表面热热闹闹,细想想学生没有练到什么。教师重视了形式的活泼、学生情绪的调动,但没有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1> <2>

上一篇文章: “自助加菜”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文章:低年级体育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