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崇明县中兴镇中心小学 陈兵
摘要: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开展自我编操、自我带操、自我锻炼的“三自”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三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能力、体育意识、锻炼习惯以及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等诸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1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两期课改全面展开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模仿力的特点,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本研究旨在实践探究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2实验对象及方法
2.1
2004届四(1)班48人为实验班,2004届四(2)班44人为对照班,两班均为1999年9月1日同时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2002年9月通过身体素质及有关方面的测试,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属同一水平,样本真实有效。
2.2实验时间:2002年9月——2004年9月。
2.3实验过程:
本人从2002年9月开始四年级实践。实验班第一课:明确要求,发放资料。向学生传授课堂常规、编操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向学生发放了一份自编操的图解,要求每套操为8节,8人为一组,每人编一节操,每人带一节操。第二课:观察模仿,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观看艺术体操的录像,观看后,按编操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并提示学生为编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三课:自我编操,组内练习。按预先分好的小组,各组推选一名组长,并进行编操的练习,教师作一定的指导。第四节课:自我带操,大组交流。学生喊口令,采用集体和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操练,然后各组推一人作模拟性带操展示。
通过两周的前期准备工作,按预先的顺序带操,由体育委员、大队长、中队长组成评委,每课结束之前,由评委负责对带操的情况进行点评,打好等第并作好记录,每学期结束之前,召开一次专题表彰会,评出优胜者8名和2组优胜组。
3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个别放谈、身体素质测试,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定性、定量资料,并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和统计及检验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4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对象五(1)班为完整的两年小学体育教学。两年中,实验班学生共带操91次,728人带操,不满意带操为3次,占领3.3%,满意率为96.7%;不规范带操者有2人,占4%,规范带操者46人,占96%。这说明学生主观上对带操是十分尽职和尽力的,也很感兴趣,深受学生的喜欢。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许多教师认为,随着学生年制的升级和带操次数的增加,学生的带操质量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在动作新颖、美观大方、易教易做、整齐划一。实验前对照两组学生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实验后在对两组学生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项选项调查中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驵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带操实践活动,亲自经历和体会了教学的全过程,深刻认识到带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并在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胆量,也施展了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在同学面前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也明显增强,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无上述的体验表现,因此调查结果呈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学生对带操活动认识和态度对照
项目 内容 |
带操活动的必然性 |
带操人的接受程度 |
课和自身素质的影响 | ||||||
肯定 |
无所谓 |
否定 |
愿意 |
无所谓 |
不愿意 |
提高 |
没影响 |
下降 | |
实验组 |
97.9% |
2.1% |
0% |
93.8% |
4.1% |
2.1% |
83.3% |
16.7% |
0% |
对照组 |
52.2% |
36% |
12.8% |
50% |
34% |
16% |
52.2% |
27.2% |
20.6%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4.2教学结果与分析
4.2.1教学效果
通过两年的体育教学实验,实验组五(1)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五(2)班,实验结果真实可靠,每堂课均由不同的学生带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带操的内容和形式都各不相同,他们的要强心和好胜心及认真的态度在带操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表现在:首先是课堂气氛活跃,均能尽责尽力尽能展示自我,显示自己的风采;其次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睦;再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陶冶了美的情操,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特别一提的是,在我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中,师生的配合可谓是得心应手,受到了专家和行家们的一致好评,其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由老师带操,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从事身体锻炼,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因而在2002年9月——2004年6 月的体育成绩,两组的结果呈显著异。(见表2和表3)
表2 2002、9——2003、6四(1)班与四(2)班体育成绩对照表
内容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须努力 |
实验组(48人) |
33.3% |
58.3% |
100% |
0% |
对照组(44人) |
15.9% |
36.8% |
93.2% |
6.8%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3 2003、9——2004、6五(1)班与五(2)班体育成绩对照表
内容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须努力 |
实验组(48人) |
47.7% |
82.9% |
100% |
0% |
对照组(44人) |
29.5% |
50% |
93.2% |
6.8%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4.2.2价值所在
“三自”活动实际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之间的交融。首先,自主学习需要合作和探究,在编操过程中,先把编的操在小组内交流,接着相互之间修改意见;其次,学生个人从事探究学习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过程。因为在编操之前自己要想动作,边做、边喊、边体会、边修改;第三,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小组珠成员都要各司其职,通过多次的修改,作最佳的示范、正确有力的口令独立完成带操任务。
通过两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体育课中开展“三自”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为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掌握了一定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实践证明:通过“三自”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个体终身和毕业发展的基础,其班风和学风得到很大的转变。例:五(1)班在一次崇明县队活动展示课上,完全由学生策划和组织,内容充实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用班主任黄老师的话来说:“自从在体育课上开展了“三自”活动后,我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了,本次崇明县队活动展示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与陈老师培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说,该班在文化课上,课堂气氛活跃,大胆举手,踊跃发言的人多了,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和增强,因而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在同年级7个班中居首。
4.2.3师生关系与锻炼习惯
对两组学生锻炼习惯的观察及进行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见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亲身体育锻炼和教学全过程,使他们体会到体育教学的艰辛,深感在和谐欢快、互教互学、平等互助、生动活泼的互动场景中学习的温馨。两年的风雨同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养成了自信、自强、自尊、活泼、、欢快的、富有上进心的良好品格,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释放,形成了尊师重教、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独立自主、友好交往的班风学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学性不断增强。爱运动、好锻炼、会锻炼的习惯蔚然成风。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着显著的差异。
表4 两组学生锻炼习惯、师生关系调查
项目内容 |
锻炼习惯 |
师生关系 | ||||
有 |
偶尔 |
无 |
融洽 |
一般 |
不融洽 | |
实验组 |
91.6% |
6.3% |
2.1% |
93.7% |
6.3% |
0% |
对照组 |
50% |
27.3% |
22.7% |
61.3% |
31.9% |
6.8% |
差异性 |
☆ |
☆ |
△ |
△ |
☆ |
△ |
“△”为差异显著,“☆”为差异非常显著
5结论和建议
5.1“三自”活动是学校体育课中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种具有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三自”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能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三自”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自”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组织能力和树立主人翁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尊师重教;“三自”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也陶冶了美的情操;“三自”活动能激发的热情,有利于良好的班风的养成,有利于学风的培养,因而促进了文化课质量的提高。
5.2全班学生第一次带操时,其质量不是预想的那么好,这时,老师应多加以鼓励和点拔辅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带操质量将明显提高。
5.3建议: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三自”活动有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深化。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以从定位操上升为行进间徒手操、双人操、器械操,亦可用游戏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 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潘菽 教学心理[M]人民出版社1980
[3]张洪谭 体质论与技术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李里澄[J]体育与科学2000
[4]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上一篇文章: 高中体育教学中对个体差异学生的评价方法探索
下一篇文章:构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活动类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相关文章
- 浅谈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07-11-15]
- 浅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2007-1-19]
- 体育课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2007-5-22]
- 试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2007-4-4]
- 改进学习方式,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学案例... [2006-6-12]
-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006-6-12]
- 浅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07-10-10]
- 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2008-6-23 12:24:04]
- 小学体育游戏指导之我见 [2006-9-27]
- 体育教师如何当好新角色 [200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