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文
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素质的综合性育人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 教师的“动”
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很会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学生,可见,教师在课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1、通过富有童真的语言打动学生。儿童对音乐和语言有天生的好奇感,可见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度语的设计,使课堂节奏连接的更紧密、更恰当。2、 通过讲故事,增设情景感染学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音乐课中,恰当的运用讲故事,更能抓住孩子的童心。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的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学生的“动”
孩子的天性在于玩,在于动。而学生又是课堂的主体,一堂课当中,学生的活动才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动”起来呢?1、通过课外搜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打击乐的制作上,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收集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2、 让学生创作旋律、倾听自己的内心音乐,从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创作旋律,再弹奏出来,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会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迸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激发更大的创作兴趣。每个孩子在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姑且不在意孩子们的创作是否完善、完美,曲式是否正确,旋律的走向是否恰当,只要在创作中他们能够去探索、去理解就足够了。因为克拉特斯曾说:“探索是新思想的展露,是一种积极尝试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孩子们的创作,将他们的创作加以修改,陪上和弦,附以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节奏,再弹奏出来给孩子们听。从而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深化,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
三、 师生互动。
音乐是动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当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比如,教师和学生一同忘我的歌唱,教师和学生一同尽情的跳舞,教师向学生学,学生向教师学,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给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受音乐的乐趣。 所以,在音乐课堂当中,师生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激活课堂,激发学生。
上一篇文章: 新课程音乐课堂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文章:小学音乐与相关知识综合的实践研究
相关文章
- 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 [2007-5-15]
-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之开放教学 [2007-5-15]
- 小学音乐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07-5-15]
-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感想 [2007-5-15]
- 谈音乐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2007-5-15]
- 谈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 [2007-8-23]
- 中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2007-5-15]
- 高中音乐鉴赏课创造性教学 [2007-5-15]
- 在自信中发挥创造力,让音乐伴随学生成长 [2007-7-29]
-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00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