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政治教学论文>> 正文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2007-12-25 发布人:lwcool 作者:李宝林 人气:
[打印] [评论]

 

让教学插上网络的翅膀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临澧一中政治组   李宝林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全球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趋势,美、日、英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极有地远见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加强信息课程的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从全球范围看,网络将改变教育已成为不用争议的事实。网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从形式和手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角色互动中赋予了教学以新的含义。综观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特点。

第一、从教学手段和形式看,传统教学只有书本、黑板、粉笔和其他媒体,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的表演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这种“一言堂”的教学环境很容易造成教学活动的枯燥无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教学中,除文本信息外,还有大量的图像、图形、声音等非文本信息,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媒体、多类型、超时空、跨语种等特点。多媒体手段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习主体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说明多媒体技术刺激感官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教师讲课多得多。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性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表明,即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性将大大地优于传统教学。

第二、从教学观念和方法看,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教的一面,灌输式方法居多,忽视学生学的一面,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参与性不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很难落到实处。网络多媒体教学则优于传统教学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素的作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建构主义教学观点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得以完美实现。

第三、从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互动看,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或观众,教师的劳动是个体的、封闭的,师生之间必要的角色互动较少,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网络多媒体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与其他人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图文并茂、声光交替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而且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可能。网上操作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经验与智慧共享,达到资源整合、知识重组和意义构建的目的,真正体现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领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然,网络多媒体教学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学校有了校园网和互联网,利用信息资源海量化、多样化的特点,就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美国内华达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麦德克斯在《交互网络:教育的未来和问题》一文中指出:“教育者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互网络就像书本、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一样,它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教育作用。只有当教师真正把交互网络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在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把它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实现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力争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为例来说明这种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识记人生价值概念;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或网上资料去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解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初步运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的能力;通过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是非判别的能力。

3.觉悟方面: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基础,使学生努力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向先进人物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的备课过程;

1.确定该教学内容所要讨论的问题:

(1)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还是索取?

(2)对网上材料“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你怎么看?

2.到互联网上查询、剪辑相应网址和相关资料,确定学生讨论问题所需要的分析资料。

3.设计学生可能提出的其他问题并准备相应的答案。

教学过程:

1.教师讲授—向学生简要介绍所要讲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学生上网—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阅读收集相关材料和网友的评论。如让学生上雷锋网站查看雷锋同志的事迹;看雷锋日记,看雷锋电影,听学习雷锋的歌曲等;上网阅读“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这则社会新闻等。

3.编辑材料—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材料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辩论、各抒己见。

5.教师总结—对讨论的情况作简要评述,批评错误或片面认识,指出正确做法,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性和德育功能。

6.知识训练—巩固已学习的知识,纠正错误或片面认识,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

以上教学过程反映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网上阅读,不仅创设了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开阔了视野,弥补了教材内容的陈旧和不足,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编辑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小组讨论”以会话商讨的方式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完成学习任务,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后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



<1>

上一篇文章: 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文章:管窥网络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