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论文
随着“3+X”的文科综合高考模式的出台与中考跨学科组合题量的增加,特别是新课程的各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趋势。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及相互促进作用,发挥各学科的总体功能。因此我们利用多学科间存在着“通融性”,开展了运用旁科知识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行动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旁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教师上课时再照本宣科,学生便会乏味生厌。运用旁科知识进行政治课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却有着较大的作用。
[图1]
漫画,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褒贬时事,往往寥寥几笔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耐人寻味。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投影图1的漫画,让同学们联想社会现实,说说当今社会生活的不文明、不道德的丑恶现象以及危害性,从而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弘扬社会正气,从思想情感上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并且在行为举止上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讲授初一“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同学友谊”时,出示了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人对于自己身上的“灰尘”轻轻地试拂,而对别人身上的“灰尘”用掸帚干狠狠地去揍打。现实生活中那种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轻描淡写,而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则吹毛求疵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让学生讨论分析漫画所蕴涵的道理。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又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引用《荒漠逼近你我他》的漫画。触目惊心的画面,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地利用资源,合理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歌曲能陶冶情操,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也能引人深思。将歌曲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理论”这一内容前,我播放了歌曲《走进新时代》。熟悉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学生兴味盎然。听完歌曲后,我问学生,歌中唱到的“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中的“旗帜”是指什么?为什么要高举这面旗帜?这些问题一提出,就使学生处于一种急欲所知的兴奋状态,学生纷纷议论,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在教学“正确行使用正当防卫”时,发现有同学把骂要还口,打要还手误认为是正当防卫,于是将《好汉歌》引入课堂,发动学生讨论“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究竟该怎样出手?该何时出手?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发言,真正掌握“正当防卫”。
语言是相通的。外语知识博大精深,在课堂上“洋为中用”,妙趣横生。例如,英国谚语“Don’t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不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吸收。这样,恰如其分地运用旁科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旁科知识,印证教学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初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有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旁科知识,通过一定的感性材料,印证教学内容。这使学生既能容易理解所学知识,也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到政治课能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政史是一家。史料可以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佐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举了一系列统计数据:从科学的发明(发现)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时间,20世纪初为35年,两次大战之间为18年,战后则为9年。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应用,照相用了11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仅用了2年。数据是枯燥的,然而数据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一连串的数据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又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用史实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让学生真正从思想情感上接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
在课堂中适时适度地选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充实到教学中去,可增强教材的韵味和吸引力,产生奇妙的教学效果。如上 “热爱祖国”内容时,我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语文学过的古代名言,当我刚起个头,同学们便和我读了起来,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求知欲呼之而出,无不令同学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倍感自豪,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旁科知识迁移博引,拓宽学生知识面
当今时代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它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求。综合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这决定了教学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依托,旁征博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帮助学生梳理分析知识,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实现知识迁移,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例如,针对台湾问题这一时事热点,教师可以地理、历史、政治等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批驳。从地理角度分析: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形成了台湾岛。从历史角度分析: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等带领船队到过夷州(今台湾),密切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清政府于1864年设立台湾府,以后又正式建立行省;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达50年之久,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两国论”既违背了主权理论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也违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同时公然漠视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的原则。1999年9月,台湾花莲发生百年未遇的大地震。大陆同胞感同身受,各界人士踊跃解囊,充分体现了“两岸一家,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而“两国论”的实质就是要分裂祖国,破坏一个中国的原则,这理所当然会遭到举国上下的同声谴责。这样,通过从理论到事实多视角的综合分析,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分裂祖国的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必将遭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唾弃。
四、运用旁科知识,形象设喻,化解教学难点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学生就很难理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不突破,便会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也便成了一句空话。旁科知识由于大多源于学生所学知识,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同时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对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文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中“剩余价值” 部分内容
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我在课堂上采用数学中的图示法和公式法讲解,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我们假定工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为线段AB,工人的工资为线段AB中的一小部分AC,剩余部分CB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工人工资(BC=AB—AC)。这样,借助于简单的数学图示和公式,学生便能较为直观地理解“剩余价值就是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让青少年自觉参与依法保护环境的活动是“依法保护环境”一课的教学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但首先是理论认识问题。于是我就引用自然科学和内容加以说明,投影:“一亩森林的作用”。①每天能吸收67公斤CO2放出49公斤O2;②一年可吸收各种灰尘22-60吨;③一亩防护林右保护100亩农田免受风灾;④一个夏季每天蒸发42吨水;⑤一亩森林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吨。这不仅让学生掌握破坏森林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还提高学生保护身边环境的自觉性。
五、运用旁科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初一“诚实守信,勇于改过”时,我运用历史小故事,设计了如下情境: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误砍了爸爸心爱的小樱桃树。爸爸回来发现此事后,声称一定要追查砍树的人。小华盛顿得知此事,心想,如果我不承认是我砍的,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啊!终于,他大胆地走到爸爸面前,惭愧地说:“树是我砍的,您就处罚我吧!”爸爸听后转怒为喜,并意味深长地说:“爸爸为你高兴,你这样做比爸爸的一百棵樱桃树都珍贵得多。诚实比什么都重要!”然后,让学生思考:①小华盛顿的哪些行为值得爸爸高兴?②为什么小华盛顿的爸爸要说“诚实比什么都重要”?③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小华盛顿的优良品质?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指导行为的目的。
又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教师可先提供以下问题情境:1932年冬天,美国西部煤矿区的一个矿工家庭母子的对话:
——天这么冷,为什么不生火炉?
——家里没有煤。
——家里为什么会没有煤呀?
——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接着可让学生讨论回答:孩子母亲的回答有没有自相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既能解疑释惑,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旁科知识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能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追求需要,便能自觉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迸发出奇特的智慧火花,自觉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进而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结合旁科知识进行政治课教学,对增强政治课的说服力、趣味性,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巩固,拓宽知识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时代赋予我们政治教师的责任,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也是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努力做到:
①更新教育理念,用创新教育观总揽全局。因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和质量观,是抓好素质教育和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先行。
②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补充学科营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固本丰源水能长流,吐枯纳新教可无忧。”这是综合化教学的前提之一。
③在教学时,必须遵循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原则,改变依赖教材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科渗透和知识整合,构建社会热点和课外新知识的跨学科知识框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旁科知识只是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形式,不能借题发挥,喧宾夺主。只有将它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其独特的教学艺术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双基”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迁移、调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一);
2、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浙江省综合社会科教改探索;
政治课教学(月刊)的《用好“名言警名”,使政治课锦上添花》(2002年第10期)和《音乐引入政治课,明理信服又导行》(99年第6 期)上一篇文章: 试论政治课教学活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下一篇文章:浅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相关文章
-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006-7-16]
- 试论政治课教学活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06-7-24]
- 浅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2007-4-4]
- 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2005-12-26]
-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个突破 [2005-12-26]
-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环境教育初探 [2007-10-12]
-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 [2005-12-26]
- 浅论旁科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07-1-19]
-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2007-12-17]
- 政治科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200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