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论文
班集体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学生的自主水平
政治组 赵振华老师
Ⅰ、导言
正常人的一生一般都经历四个或五个阶段:即小学启蒙阶段、中学造型阶段、大学充实阶段、工作奉献阶段与享受阶段。而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学造型阶段。因为怎样做人,作什么人就在这个阶段定型。目前,我国面临教育大改革,国家提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英明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其不仅仅简单的理解为技能培养,应该向更高的教育目标迈进,即通过班集体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Ⅱ、主要内容
一、集体应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
班集体是青少年学生组成的正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和特殊的学生主体,它是影响每个成员个性发展最直接的环境,学校教育最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个性等各方向素质的和谐发展,因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仅应有积极的集体认识,民主的自我管理机制,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智力背景。
所谓班集体的的智力背景,是指一个班集体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智能机构、思维方式以及班集体在智力活动中的情绪、态度、气氛等因素的有机综合;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带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智能素质、学习态度和个性加入到班集体之中,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促进,逐步形成了一个班集体所特有的智力背景,这又直接影响这班集体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效能以及每个成员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班集体的智力背景是以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为基础,但又不是这种单个成员的智力背景的简单相加;它一经形成就为相对稳定而且独立的教育因素,对班集体活动和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智能和个性发展都产生潜移默化又比较深刻的影响,因而在起始年级的班级工作中必须注意班集体智力背景的优化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
㈠ 优化班集体的人际关系
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是集体成员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是集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对集体活动和交往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而它是影响集体智力背景的重要因素,如果班集体人际关系是彼此尊重、信任和融洽,那麽集体中展开的交往是积极充分而富有建设性,就会对集体或者个人的智力背景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活动态度和气氛,激发起集体以及每个成员的
创造性和智慧潜力。
㈡ 优化任课教师集体的智力背景和管理方式
教师无疑是影响班集体智力背景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在与学生集体交往中,不断传递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同时也在以自己独特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智能素养、态度影响着教学过程,既为学生提供一种智力、人格上的榜样,又对集体智力生活的质量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庄子曾言: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于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修养,才能负载大舟。固而一个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要记古训:“学然后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
2、努力探索,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班集体工作的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班集体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如何形成严格的群体规范;如何培育紧张的学习气氛;如何形成宽松的心理氛围;如何处理班级中的违纪、突发事件。所有的一切离不开教师的管理水平,要到长袖善舞,举重若轻没有一定的方式是不行的,作为一位教师一定要多研究方法论,多向别人学习。
二、丰富班集体活动类型,提高学生智力发展水平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班级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各种课外活动等。任何班集体的活动都是情感、智能和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班集体智力活动的内容是丰富、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否得以充分得发挥,以及集体成员之间展开得相互作用是否充分积极,都会直接影响集体和个人智力背景得丰富和发展。如班集体的生活只是日复一日地上课、作业、考试,而缺乏其它丰富的班集体精神生活;如果教育活动只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而缺乏学生集体主动的参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展开建设性的思想交流与思维撞击;如果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之中,而不是充分利用和激活集体成员的智力;那么要形成丰富的高水平的智力就极为困难,甚至还可能压抑、扭曲智力的发展。
㈠ 、班集体活动类型
所谓班集体活动的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活动的目标而开展的学生的动。
综前所述,我们现在的班集体活动由班级活动、班委会活动、社团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有着各自的目标和内容。
1、 班级活动
所谓班级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为谋求班级活动的充实与提高、促进健全生活态度的培养而进行的活动。它进而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1)以充实和提高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为目标的班会活动;(2)以适应日常生活和学校以及健康安全为目标的班级指导。
班会活动的具体目标是学生在充实、提高自己班级生活的目标下,通过自发、自治地开展商议并谋求解决有关班级生活的各种问题的活动和分担处理班级内工作的活动,提高作为班级一员的自觉性,养成健全的自主性和社会性,谋求个性的发展。可见,班会活动主要是由“讨论活动”和“分担处理工作的活动”组成,而且所开展的是学生自发、自治的活动。班级指导与班会活动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进行有所不同,它是在正规的教学日,原则上由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还包括:(1)它是以班级由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就学生日常生活必要的各种行为方式,由班主任老师有意图、有计划地进行指导的教学活动;(2)它期望对学生日常生活有速效性的教育活动;(3)它是由各学校在独自精选教学内容、制定指导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活动;(4)它是尊重与集体协调配合的教育活动。班级指导以增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1)有关适应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指导;(2)有关保健、安全的指导;(3)学校供餐指导、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指导等。
2、 班委会活动
班委会活动是在由本班学生组成的班委会中,为充实和提高学校生活而就各种问题进行商议。共谋求其解决的活动。其特点在于:(1)大部分是全班规模的集体活动;(2)是学生自发、自治的实现活动;(3)是协商、积极有班集体生活问题的活动。
3、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顾名思义,是在社团中开展的活动。所谓社团,是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打破班级的界限而组成的,他们聚集在一起开展追求共同兴趣爱好的活动。社团活动是高度自发、自治性的活动,首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加入社团;其次各社团的目标由该社团的全体学生商量、确定;第三,各社团的活动计划由该社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
4、 学校例行活动
学校例行活动是以全校或全年级为单位而开展的以赋予学校生活秩序和变化、加深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促进学校生活的充实和发展为目标的体验性活动。其内容包括仪式性例行活动,学艺性例行活动,健康安全和体育性例行活动,郊游、集体住宿性的例行活动,劳动生产、服务性的例行活动。
㈡、班集体活动的实效性
班集体活动的目标可以说是教育的一般目标,仅通过班集体活动是实现不了的。但班集体活动确实“通过所希望的集体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的,着可以说是班集体活动的主要特征;那么“所希望的集体活动”又是指什么样的集体活动泥?概言之,大概就是与实现班集体活动的目标相适应的集体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作为成员的每个学生通过它可望获得:(1)加深作为集体一员的自觉性、养成自主的实践的态度;(2)发展个性;(3)提高对学科和道德课的兴趣和关心;(4)智德体协调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性等成果的集体活动。
1、 培养集体活动
班集体活动是“通过所希望的集体活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所以它首先必须是一种集体活动。从班集体活动的内容构成来看,虽然各种活动规模有大小之别,但均是作为集体组织、作为集体活动的教育活动。在各学科和道德教学中,虽然也组织年级或班级这样的集体,开展集体活动,但有时也充分利用个人学习。课程学习等个别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各学科和道德课是根据教学内容,而选择可以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虽然也经常采用集体活动、集体学习的方式,但一般并不以集体活动本身为目标。而班集体活动则不同、无论何种活动均是以某种集体为前提的教育活动。各学科和道德课的集体学习活动是作为达成各学科和道德课的目标的手段、方法来对待的,相反,班集体活动是以集体活动为目的,也可以说是它的特征。
2、推进实践性活动
各学科、道德课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中、以坐着学习为中心进行的。特别是学科教学是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语言为媒介,以“思考”、“理解”、“记忆”这样的认知过程为中心推进的。而班集体活动则经常是以学生的实践为前提,不停留于意识的变革和知识理解上,而是立足于“做中学”这一教学原理,通过现实的生活实践推进学习。其他教学活动中虽然也有诸如制作物品、活动身体等要素,但并不以实践活动本身为目标、为教学的基本,这一点也是班集体活动的重要特点。正是通过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分担角色、处理事物,在实际的集体生活中积累有关生活方式的经验,从而进一步发展其个性和社会性。
“培养集体活动”、“尊重自主性活动”和“推进时间性活动”问这三点不仅是班集体活动指导之根本,而且更是班集体活动作为对全人的教育、有价值的活动,因而是在课程中取得位置的生命之所在。
Ⅲ、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把活动作为研究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点。因为活动能够把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等都用到实践中去,使之充分发挥主动性。主体意识,这只使观念层面概念,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有实践。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体现在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增强了主体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共同能力,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提升环境道德层次。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发挥能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是教育实践性的根本体现。
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微现。跨世纪的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对于跨世纪的学生而言,智能力正作为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显现形式,它的品位、质量高低良莠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上一篇文章: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下一篇文章:试论政治课教学活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相关文章
-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006-7-16]
- 试论政治课教学活动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06-7-24]
- 浅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2007-4-4]
- 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2005-12-26]
-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个突破 [2005-12-26]
-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环境教育初探 [2007-10-12]
-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 [2005-12-26]
- 浅论旁科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07-1-19]
-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 [2007-12-17]
- 政治科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2006-6-27]